目录
HTTP
GET 和 POST 的区别
GET 和 POST 方法都是安全和幂等的吗
接口幂等实现方式
说说 post 请求的几种参数格式是什么样的?
HTTP特性
HTTP(1.1) 的优点有哪些?
HTTP(1.1) 的缺点有哪些?
HTTP/1.1 的性能如何?
HTTP与HTTPS
HTTP 与 HTTPS 有哪些区别?
HTTPS 解决了 HTTP 的哪些问题?
HTTPS 是如何解决上面的三个风险的?
HTTPS 是如何建立连接的?其间交互了什么?
HTTP/1.1、HTTP/2、HTTP/3 演变
HTTP/1.1 相比 HTTP/1.0 提高了什么性能?
HTTP/2 做了什么优化?
HTTP/3 做了哪些优化?
HTTP协议
header请求头和入参都是发送到服务器他们有什么区别呢?
HTTP 协议的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:
什么是Http无状态协议?怎么解决Http协议无状态协议?
如果模块请求http 改为了 https ,测试方案应该如何制定,修改?
用常用HTTP取协议调试代理工具有什么?详细说明抓取HTTPS 协议的设置过程?
Cookie和Session token
怎么抓取HTTPS协议
http协议请求方式
HTTPS在哪一层, 会话层在第几层
什么是web缓存?有什么优点
说是https的工作流程
HTTP代理
什么是HTTP代理
二、HTTP代理的作用?
Get 方法的含义是请求从服务器获取资源,这个资源可以是静态的文本、页面、图片视频等。
而 POST 方法则是相反操作,它向 URI 指定的资源提交数据,数据就放在报文的 body 里
「安全」,是指请求方法不会「破坏」服务器上的资源。
「幂等」,意思是多次执行相同的操作,结果都是「相同」的。
那么很明显 GET 方法就是安全且幂等的,因为它是「只读」操作,无论操作多少次,服务器上的数据都是安全的,且每次的结果都是相同的。
POST 因为是「新增或提交数据」的操作,会修改服务器上的资源,所以是不安全的,且多次提交数据就会创建多个资源,所以不是幂等的。
接口幂等性是指对于同一请求,接口的返回结果应该保持一致,即使相同的请求被发送多次也不会产生副作用。它是在高并发、网络抖动等情况下保证数据一致性和服务可靠性的重要手段。
实现方式如下:
综上所述,为了确保接口幂等性必须在设计接口时就考虑如何在并发请求、网络抖动等情况下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服务的可靠性。以上实现方式可以帮助系统设计者更好地实现接口幂等性。
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 | 表单 |
multipart/form-data | 文件 |
application/json | json |
text/xml | xml |
HTTP 最凸出的优点是「简单、灵活和易于扩展、应用广泛和跨平台」。
1. 简单
HTTP 基本的报文格式就是 header + body,头部信息也是 key-value 简单文本的形式,易于理解,降低了学习和使用的门槛。
2. 灵活和易于扩展
HTTP协议里的各类请求方法、URI/URL、状态码、头字段等每个组成要求都没有被固定死,都允许开发人员自定义和扩充。
同时 HTTP 由于是工作在应用层( OSI 第七层),则它下层可以随意变化。
HTTPS 也就是在 HTTP 与 TCP 层之间增加了 SSL/TLS 安全传输层,HTTP/3 甚至把 TCP 层换成了基于 UDP 的 QUIC。
3. 应用广泛和跨平台
互联网发展至今,HTTP 的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,从台式机的浏览器到手机上的各种 APP,从看新闻、刷贴吧到购物、理财、吃鸡,HTTP 的应用遍地开花,同时天然具有跨平台的优越性。
HTTP 协议里有优缺点一体的双刃剑,分别是「无状态、明文传输」,同时还有一大缺点「不安全」。
1. 无状态双刃剑
无状态的好处,因为服务器不会去记忆 HTTP 的状态,所以不需要额外的资源来记录状态信息,这能减轻服务器的负担,能够把更多的 CPU 和内存用来对外提供服务。
无状态的坏处,既然服务器没有记忆能力,它在完成有关联性的操作时会非常麻烦。
例如登录->添加购物车->下单->结算->支付,这系列操作都要知道用户的身份才行。但服务器不知道这些请求是有关联的,每次都要问一遍身份信息。
这样每操作一次,都要验证信息,这样的购物体验还能愉快吗?别问,问就是酸爽!
对于无状态的问题,解法方案有很多种,其中比较简单的方式用 Cookie 技术。
Cookie 通过在请求和响应报文中写入 Cookie 信息来控制客户端的状态。
相当于,在客户端第一次请求后,服务器会下发一个装有客户信息的「小贴纸」,后续客户端请求服务器的时候,带上「小贴纸」,服务器就能认得了了,
2. 明文传输双刃剑
明文意味着在传输过程中的信息,是可方便阅读的,通过浏览器的 F12 控制台或 Wireshark 抓包都可以直接肉眼查看,为我们调试工作带了极大的便利性。
但是这正是这样,HTTP 的所有信息都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下,相当于信息裸奔。在传输的漫长的过程中,信息的内容都毫无隐私可言,很容易就能被窃取,如果里面有你的账号密码信息,那你号没了。
3. 不安全
HTTP 比较严重的缺点就是不安全:
HTTP 的安全问题,可以用 HTTPS 的方式解决,也就是通过引入 SSL/TLS 层,使得在安全上达到了极致。
HTTP 协议是基于 TCP/IP,并且使用了「请求 - 应答」的通信模式,所以性能的关键就在这两点里。
1. 长连接
早期 HTTP/1.0 性能上的一个很大的问题,那就是每发起一个请求,都要新建一次 TCP 连接(三次握手),而且是串行请求,做了无谓的 TCP 连接建立和断开,增加了通信开销。
为了解决上述 TCP 连接问题,HTTP/1.1 提出了长连接的通信方式,也叫持久连接。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减少了 TCP 连接的重复建立和断开所造成的额外开销,减轻了服务器端的负载。
持久连接的特点是,只要任意一端没有明确提出断开连接,则保持 TCP 连接状态。
短连接与长连接
当然,如果某个 HTTP 长连接超过一定时间没有任何数据交互,服务端就会主动断开这个连接。
2. 管道网络传输
HTTP/1.1 采用了长连接的方式,这使得管道(pipeline)网络传输成为了可能。
即可在同一个 TCP 连接里面,客户端可以发起多个请求,只要第一个请求发出去了,不必等其回来,就可以发第二个请求出去,可以减少整体的响应时间。
举例来说,客户端需要请求两个资源。以前的做法是,在同一个 TCP 连接里面,先发送 A 请求,然后等待服务器做出回应,收到后再发出 B 请求。那么,管道机制则是允许浏览器同时发出 A 请求和 B 请求,如下图:
管道网络传输
但是服务器必须按照接收请求的顺序发送对这些管道化请求的响应。
注意,是按照服务端收到的请求顺序响应,并不管哪个请求是先发送的,假设客户端先发送 A 请求,后发送 B 请求,如果服务端先收到 B 请求,就先响应 B 请求,然后再响应 A 请求,但是假设处理 B 请求的时候,耗时比较长,那么请求 A 的响应就会被阻塞,这称为「队头堵塞」。
所以,HTTP/1.1 管道解决了请求的队头阻塞,但是没有解决响应的队头阻塞。
3. 队头阻塞
「请求 - 应答」的模式加剧了 HTTP 的性能问题。
因为当顺序发送的请求序列中的一个请求因为某种原因被阻塞时,在后面排队的所有请求也一同被阻塞了,会招致客户端一直请求不到数据,这也就是「队头阻塞」,好比上班的路上塞车。
队头阻塞
总之 HTTP/1.1 的性能一般般,后续的 HTTP/2 和 HTTP/3 就是在优化 HTTP 的性能。
HTTP与HTTPS
HTTP 由于是明文传输,所以安全上存在以下三个风险:
HTTP 与 HTTPS 网络层
HTTPS 在 HTTP 与 TCP 层之间加入了 SSL/TLS 协议,可以很好的解决了上述的风险:
可见,只要自身不做「恶」,SSL/TLS 协议是能保证通信是安全的。
1. 混合加密
通过混合加密的方式可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,解决了窃听的风险。
HTTPS 采用的是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结合的「混合加密」方式:
采用「混合加密」的方式的原因:
2. 摘要算法
摘要算法用来实现完整性,能够为数据生成独一无二的「指纹」,用于校验数据的完整性,解决了篡改的风险。
校验完整性
客户端在发送明文之前会通过摘要算法算出明文的「指纹」,发送的时候把「指纹 + 明文」一同加密成密文后,发送给服务器,服务器解密后,用相同的摘要算法算出发送过来的明文,通过比较客户端携带的「指纹」和当前算出的「指纹」做比较,若「指纹」相同,说明数据是完整的。
3. 数字证书
客户端先向服务器端索要公钥,然后用公钥加密信息,服务器收到密文后,用自己的私钥解密。
这就存在些问题,如何保证公钥不被篡改和信任度?
所以这里就需要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 CA (数字证书认证机构),将服务器公钥放在数字证书(由数字证书认证机构颁发)中,只要证书是可信的,公钥就是可信的。
数子证书工作流程
通过数字证书的方式保证服务器公钥的身份,解决冒充的风险。
SSL/TLS 协议基本流程:
前两步也就是 SSL/TLS 的建立过程,也就是 TLS 握手阶段。
SSL/TLS 的「握手阶段」涉及四次通信,可见下图:
SSL/TLS 协议建立的详细流程:
1. ClientHello
首先,由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加密通信请求,也就是 ClientHello 请求。
在这一步,客户端主要向服务器发送以下信息:
(1)客户端支持的 SSL/TLS 协议版本,如 TLS 1.2 版本。
(2)客户端生产的随机数(Client Random),后面用于生成「会话秘钥」条件之一。
(3)客户端支持的密码套件列表,如 RSA 加密算法。
2. SeverHello
服务器收到客户端请求后,向客户端发出响应,也就是 SeverHello。服务器回应的内容有如下内容:
(1)确认 SSL/ TLS 协议版本,如果浏览器不支持,则关闭加密通信。
(2)服务器生产的随机数(Server Random),也是后面用于生产「会话秘钥」条件之一。
(3)确认的密码套件列表,如 RSA 加密算法。
(4)服务器的数字证书。
3.客户端回应
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回应之后,首先通过浏览器或者操作系统中的 CA 公钥,确认服务器的数字证书的真实性。
如果证书没有问题,客户端会从数字证书中取出服务器的公钥,然后使用它加密报文,向服务器发送如下信息:
(1)一个随机数(pre-master key)。该随机数会被服务器公钥加密。
(2)加密通信算法改变通知,表示随后的信息都将用「会话秘钥」加密通信。
(3)客户端握手结束通知,表示客户端的握手阶段已经结束。这一项同时把之前所有内容的发生的数据做个摘要,用来供服务端校验。
上面第一项的随机数是整个握手阶段的第三个随机数,会发给服务端,所以这个随机数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是一样的。
服务器和客户端有了这三个随机数(Client Random、Server Random、pre-master key),接着就用双方协商的加密算法,各自生成本次通信的「会话秘钥」。
4. 服务器的最后回应
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第三个随机数(pre-master key)之后,通过协商的加密算法,计算出本次通信的「会话秘钥」。
然后,向客户端发送最后的信息:
(1)加密通信算法改变通知,表示随后的信息都将用「会话秘钥」加密通信。
(2)服务器握手结束通知,表示服务器的握手阶段已经结束。这一项同时把之前所有内容的发生的数据做个摘要,用来供客户端校验。
至此,整个 SSL/TLS 的握手阶段全部结束。接下来,客户端与服务器进入加密通信,就完全是使用普通的 HTTP 协议,只不过用「会话秘钥」加密内容。
HTTP/1.1 相比 HTTP/1.0 性能上的改进:
但 HTTP/1.1 还是有性能瓶颈:
HTTP/2 协议是基于 HTTPS 的,所以 HTTP/2 的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。
HTT/1 ~ HTTP/2
那 HTTP/2 相比 HTTP/1.1 性能上的改进:
1. 头部压缩
HTTP/2 会压缩头(Header)如果你同时发出多个请求,他们的头是一样的或是相似的,那么,协议会帮你消除重复的部分。
这就是所谓的 HPACK 算法:在客户端和服务器同时维护一张头信息表,所有字段都会存入这个表,生成一个索引号,以后就不发送同样字段了,只发送索引号,这样就提高速度了。
2. 二进制格式
HTTP/2 不再像 HTTP/1.1 里的纯文本形式的报文,而是全面采用了二进制格式,头信息和数据体都是二进制,并且统称为帧(frame):头信息帧(Headers Frame)和数据帧(Data Frame)。
HTTP/1 与 HTTP/2
这样虽然对人不友好,但是对计算机非常友好,因为计算机只懂二进制,那么收到报文后,无需再将明文的报文转成二进制,而是直接解析二进制报文,这增加了数据传输的效率。
比如状态码 200 ,在 HTTP/1.1 是用 '2''0''0' 三个字符来表示(二进制:110010 110000 110000),如图:
在 HTTP/2 是用数字 200 表示(二进制:11001000),如图:
3. 数据流
HTTP/2 的数据包不是按顺序发送的,同一个连接里面连续的数据包,可能属于不同的回应。因此,必须要对数据包做标记,指出它属于哪个回应。
在 HTTP/2 中每个请求或相应的所有数据包,称为一个数据流(Stream)。每个数据流都标记着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(Stream ID),不同 Stream 的帧是可以乱序发送的(因此可以并发不同的 Stream ),因为每个帧的头部会携带 Stream ID 信息,所以接收端可以通过 Stream ID 有序组装成 HTTP 消息
客户端和服务器双方都可以建立 Stream, Stream ID 也是有区别的,客户端建立的 Stream 必须是奇数号,而服务器建立的 Stream 必须是偶数号。
客户端还可以指定数据流的优先级。优先级高的请求,服务器就先响应该请求。
4. 多路复用
HTTP/2 是可以在一个连接中并发多个请求或回应,而不用按照顺序一一对应。
移除了 HTTP/1.1 中的串行请求,不需要排队等待,也就不会再出现「队头阻塞」问题,降低了延迟,大幅度提高了连接的利用率。
举例来说,在一个 TCP 连接里,服务器收到了客户端 A 和 B 的两个请求,如果发现 A 处理过程非常耗时,于是就回应 A 请求已经处理好的部分,接着回应 B 请求,完成后,再回应 A 请求剩下的部分。
多路复用
5. 服务器推送
HTTP/2 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「请求 - 应答」工作模式,服务不再是被动地响应,也可以主动向客户端发送消息。
比如,客户端通过 HTTP/1.1 请求从服务器那获取到了 HTML 文件,而 HTML 可能还需要依赖 CSS 来渲染页面,这时客户端还要再发起获取 CSS 文件的请求,需要两次消息往返,如下图左边部分:
img
如上图右边部分,在 HTTP/2 中,客户端在访问 HTML 时,服务器可以直接主动推送 CSS 文件,减少了消息传递的次数。
HTTP/2 有什么缺陷?
HTTP/2 通过 Stream 的并发能力,解决了 HTTP/1 队头阻塞的问题,看似很完美了,但是 HTTP/2 还是存在“队头阻塞”的问题,只不过问题不是在 HTTP 这一层面,而是在 TCP 这一层。
HTTP/2 是基于 TCP 协议来传输数据的,TCP 是字节流协议,TCP 层必须保证收到的字节数据是完整且连续的,这样内核才会将缓冲区里的数据返回给 HTTP 应用,那么当「前 1 个字节数据」没有到达时,后收到的字节数据只能存放在内核缓冲区里,只有等到这 1 个字节数据到达时,HTTP/2 应用层才能从内核中拿到数据,这就是 HTTP/2 队头阻塞问题。
举个例子,如下图:
img
图中发送方发送了很多个 packet,每个 packet 都有自己的序号,你可以认为是 TCP 的序列号,其中 packet 3 在网络中丢失了,即使 packet 4-6 被接收方收到后,由于内核中的 TCP 数据不是连续的,于是接收方的应用层就无法从内核中读取到,只有等到 packet 3 重传后,接收方的应用层才可以从内核中读取到数据,这就是 HTTP/2 的队头阻塞问题,是在 TCP 层面发生的。
所以,一旦发生了丢包现象,就会触发 TCP 的重传机制,这样在一个 TCP 连接中的所有的 HTTP 请求都必须等待这个丢了的包被重传回来。
前面我们知道了 HTTP/1.1 和 HTTP/2 都有队头阻塞的问题:
HTTP/2 队头阻塞的问题是因为 TCP,所以 HTTP/3 把 HTTP 下层的 TCP 协议改成了 UDP!
HTTP/1 ~ HTTP/3
UDP 发生是不管顺序,也不管丢包的,所以不会出现像 HTTP/2 队头阻塞的问题
大家都知道 UDP 是不可靠传输的,但基于 UDP 的 QUIC 协议 可以实现类似 TCP 的可靠性传输。
QUIC 有以下 3 个特点。
1、无队头阻塞
QUIC 协议也有类似 HTTP/2 Stream 与多路复用的概念,也是可以在同一条连接上并发传输多个 Stream,Stream 可以认为就是一条 HTTP 请求。
QUIC 有自己的一套机制可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的。当某个流发生丢包时,只会阻塞这个流,其他流不会受到影响,因此不存在队头阻塞问题。这与 HTTP/2 不同,HTTP/2 只要某个流中的数据包丢失了,其他流也会因此受影响。
所以,QUIC 连接上的多个 Stream 之间并没有依赖,都是独立的,某个流发生丢包了,只会影响该流,其他流不受影响。
2、更快的连接建立
对于 HTTP/1 和 HTTP/2 协议,TCP 和 TLS 是分层的,分别属于内核实现的传输层、openssl 库实现的表示层,因此它们难以合并在一起,需要分批次来握手,先 TCP 握手,再 TLS 握手。
HTTP/3 在传输数据前虽然需要 QUIC 协议握手,这个握手过程只需要 1 RTT,握手的目的是为确认双方的「连接 ID」,连接迁移就是基于连接 ID 实现的。
但是 HTTP/3 的 QUIC 协议并不是与 TLS 分层,而是QUIC 内部包含了 TLS,它在自己的帧会携带 TLS 里的“记录”,再加上 QUIC 使用的是 TLS/1.3,因此仅需 1 个 RTT 就可以「同时」完成建立连接与密钥协商,如下图:
TCP HTTPS(TLS/1.3) 和 QUIC HTTPS
甚至,在第二次连接的时候,应用数据包可以和 QUIC 握手信息(连接信息 + TLS 信息)一起发送,达到 0-RTT 的效果。
3、连接迁移
基于 TCP 传输协议的 HTTP 协议,由于是通过四元组(源 IP、源端口、目的 IP、目的端口)确定一条 TCP 连接,那么当移动设备的网络从 4G 切换到 WIFI 时,意味着 IP 地址变化了,那么就必须要断开连接,然后重新建立连接。而建立连接的过程包含 TCP 三次握手和 TLS 四次握手的时延,以及 TCP 慢启动的减速过程,给用户的感觉就是网络突然卡顿了一下,因此连接的迁移成本是很高的。
而 QUIC 协议没有用四元组的方式来“绑定”连接,而是通过连接 ID来标记通信的两个端点,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各自选择一组 ID 来标记自己,因此即使移动设备的网络变化后,导致 IP 地址变化了,只要仍保有上下文信息(比如连接 ID、TLS 密钥等),就可以“无缝”地复用原连接,消除重连的成本,没有丝毫卡顿感,达到了连接迁移的功能。
所以, QUIC 是一个在 UDP 之上的伪 TCP + TLS + HTTP/2 的多路复用的协议。
QUIC 是新协议,对于很多网络设备,根本不知道什么是 QUIC,只会当做 UDP,这样会出现新的问题,因为有的网络设备是会丢掉 UDP 包的,而 QUIC 是基于UDP 实现的,那么如果网络设备无法识别这个是 QUIC 包,那么就会当作 UDP包,然后被丢弃。
所以,HTTP/3 现在普及的进度非常的缓慢,不知道未来 UDP 是否能够逆袭 TCP。
首先,它们确实都是发送到服务器里的参数,但它们是有区别的,
header里存放的参数一般存放的是一些校验信息,比如cookie,它是为了校验这个请求是否有权限请求服务器,如果有,它才能请求服务器,然后把请求地址连同入参一起发送到服务器,然后服务器会根据地址和入参来返回出参。也就是说,服务器是先接受header信息进行判断该请求是否有权限请求,判断有权限后,才会接受请求地址和入参的。
1、简单快速: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时,只需传送请求方法和路径。请求方法常用的有GET、POST。每种方法规定了客户与服务器联系的类型不同。由于 HTTP 协议简单,使得 HTTP 服务器的程序规模小,因而通信速度很快。
2.灵活:HTTP 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。正在传输的类型由 Content-Type 加以标记。
3.无连接:无连接的含义是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。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,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,即断开连接。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传输时间。
4.无状态:HTTP 协议是无状态协议。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。缺少状态意味着如果后续处理需要前面的信息,则它必须重传,这样可能导致每次连接传送的数据量增大。另一方面,在服务器不需要先前信息时它的应答就较快
(1)、无状态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。缺少状态意味着如果后续处理需要前面的信息
(2)、无状态协议解决办法: 通过1、Cookie 2、通过Session会话保存。
当将模块请求从 HTTP 改为 HTTPS 时,测试方案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,以确保对新的协议进行充分测试。以下是可能的测试方案和修改建议:
功能测试:
性能测试:
兼容性测试:
自动化测试:
回归测试:
报告和文档更新:
Fiddler 是一个 http 协议调试代理工具
打开Fiddler,进入 Tools-Options-HTTPS,配置允许抓取 HTTPS 连接和解析 HTTPS 流量然后选择要解释的来源,设置是否忽略服务证书错误(这些操作做完之后,在浏览器方位IP:8888,安装证书就可以在浏览器抓取HTTPS协议了)
cookie、session与token的真正区别_cookie session token-CSDN博客
HTTP 协议是一种无状态协议,即每次服务端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时,都是一个全新的请求,服务器并不知道客户端的历史请求记录;Session 和 Cookie 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弥补 HTTP 的无状态特性。
session
当用户打开一个web应用时,服务器变产生一次session,然后通过这个session将用户的信息保存在服务器,用户离开网站后session会被销毁。这种用户信息存储方式相对cookie来说更安全,可是session有一个缺陷:如果web服务器做了负载均衡,那么下一个操作请求到了另一台服务器的时候session会丢失。
==>由于HTTP是无状态的,即服务器不知道用户上一次做了什么,默认也无法识别用户身份。
cookie
cookie是保存在本地终端的数据。cookie由服务器生成,发送给浏览器,浏览器把cookie以kv形式保存到某个目录下的文本文件内,下一次请求同一网站时会把该cookie发送给服务器。由于cookie是存在客户端上的,所以浏览器加入了一些限制确保cookie不会被恶意使用,同时不会占据太多磁盘空间(4K大小),所以每个域的cookie数量是有限的。
会话管理:登陆、购物车、游戏得分或者服务器应该记住的其他内容
个性化:用户偏好、主题或者其他设置
追踪:记录和分析用户行为
token
token的意思是“令牌”,是用户身份的验证方式,最简单的token组成:uid(用户唯一的身份标识)、time(当前时间的时间戳)、sign(签名,由token的前几位+盐以哈希算法压缩成一定长的十六进制字符串,可以防止恶意第三方拼接token请求服务器)。还可以把不变的参数也放进token,避免多次查库
因为http协议是无连接,无状态的。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节省服务器资源,客户端和服务端无法保持长时间连接,所以服务端无法记住该用户的状态。所以引入了鉴权机制。
1. 用户在第一次登陆时,服务器会生成cookies给客户端,第二次登陆时客户端会带着之前的cookies来访问,这样服务端就可以判断是哪一个用户。
2. session是保存在服务端的,当用户登录时会生成session id保存在数据库,下次用户登录就可以识别该session进行判断是哪个用户。
3. token是另一种鉴权机制,跟cookies类似是由服务端生成token给到客户端,下次登录时或者调其它接口带上该token就可以判断出是哪个用户。
利用fiddler抓包工具抓取
HTTPS在OSI参考模型中位于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,通常被归类为安全层或加密层。HTTPS使用Transport Layer Security(TLS)或Secure Sockets Layer(SSL)协议来提供加密和认证功能,以保护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或窃听。
会话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第5层,位于表示层和传输层之间。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多个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建立和管理会话。会话层通常对应于TCP/IP参考模型中的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的部分,负责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中交换数据。
需要注意的是,OSI参考模型和TCP/IP参考模型有所不同,它们在层次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些差异。在TCP/IP参考模型中,TLS/SSL协议通常被视为安全层而非应用层,因此它们在TCP/IP参考模型中位于应用层之下,与传输层紧密关联。
web缓存(HTTP缓存) ,是用于临时存储(缓存)web文档(html页面、图形等),以减少服务器延迟的一种信息技术。web缓存会保存web文档的副本,如果满足某些条件,则可以通过缓存满足后续请求。
优点:减轻服务器压力,减少数据传输,节省网络带宽和浏览,缩短页面加载时间,提升用户体验。
建立安全连接:
服务器身份验证:
密钥交换和加密协商:
加密通信:
关闭连接:
HTTP代理是 作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中间商,可以帮助客户端处理HTTP请求和响应。HTTP代理可以拦截请求和响应,对它们进行修改和过滤,并且可以缓存数据以提高性能。
HTTP代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: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。正向代理将请求转发到服务器,并将服务器的响应返回给客户端,而反向代理则将请求转发到客户端,并将客户端的响应返回给服务器。
HTTP代理可以用于多种用途,例如提高网络性能、保护客户端隐私和安全、过滤广告和恶意软件等。在软件开发中,HTTP代理还可以用于测试和调试应用程序,以及实现负载均衡和反向代理等功能。
HTTP代理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方面:
提高网络访问速度:HTTP代理可以通过缓存数据和优化网络连接来提高网络访问速度。当客户端发送请求时,HTTP代理可以将之前请求过的数据缓存起来,当再次请求时,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数据,从而减少网络访问时间。
保护客户端隐私和安全:HTTP代理可以作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中间商,帮助客户端处理HTTP请求和响应,从而保护客户端的隐私和安全。例如,HTTP代理可以帮助客户端隐藏真实IP地址,避免被服务器识别和追踪。
过滤广告和恶意软件:HTTP代理可以拦截请求和响应,对它们进行过滤和修改,从而过滤广告和恶意软件。例如,一些浏览器插件和防火墙软件可以使用HTTP代理来过滤广告和恶意软件,提高浏览效率和安全性。
总之,HTTP代理在提高网络访问速度、保护客户端隐私和安全、过滤广告和恶意软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。